close

大陸央行最新公佈的金融機構信貸收支統計資料顯示,截至6月末,中資大型銀行和中小型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合約9.21萬億元,較5月末環比下降0.62%,今年以來環比增速首現負值。 自二季度以來,結構性存款就已有“退燒”跡象。業內人士預測,隨著理財新規出臺帶來的監管收緊,以及市場利率的下行走勢,結構性存款規模在中短期內或將進一步縮水。 “退燒”明顯企業需求下降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路“躥紅”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在今年6月出現了環比增速暫緩的情形。央行資料顯示,結構性存款在5月達到9.26萬億元的高點後,一改年初以來“漲漲漲”的態勢,出現了小幅回檔。 從6月資料來看,主要是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下降,較5月末環比下降1.19%。包括五大行、國開行和郵儲銀行在內的大型銀行,其結構性存款規模較5月末微增0.44%。不過,大型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也曾在5月出現-1.90%的環比增速。 分部門看,6月結構性存款整體規模下滑,主要是由於單位結構性存款的縮水。截至6月末,單位結構性存款較上月環比降低4.06%,個人結構性存款較上月環比增加4.04%。 “從資料來看,主要是企業的結構性存款有所回落。這可能和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長下降有關,企業層面的流動性趨緊,導致結構性存款的來源受限。同時企業也會更傾向於持有流動性較強的資產,這也使企業對結構性存款的需求下降。”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銀行分析師許文兵在接受上證報採訪時表示。 結構性存款具有保本和理財特徵,被一些投資者視作將退出歷史舞臺的保本理財的替代品,故而此前較長一段時間出現井噴態勢。尤其是個人結構性存款,成為不少中小銀行的主打產品,以期緩解負債端壓力。 不過,個人結構性存款從今年4月開始就有降溫跡象。央行資料顯示,今年4月末和5月末,個人結構性存款環比增速分別為1.71%、2.00%;而今年1月末、2月末、3月末環比增速分別為12.23%、10.22%、10.87%。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結構性存款規模的下滑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尤其是今年一季度,結構性存款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增長過快後出現了適度回檔;二是,市場對結構性存款加強監管的預期明確。實際上,上週五發佈的理財新規,已經對結構性存款提出了一些監管要求。 此外,市場利率下行也是導致結構性存款熱度降低的原因之一。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說,結構性存款在説明中小銀行攬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吸引存款的競爭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銀行會用結構性存款去解決負債端的問題。 “然而,由於過去一兩個月市場利率明顯下行,銀行負債端壓力隨之下降,負債成本走低。此時,通過結構性存款吸收高成本負債的必要性也就隨之降低。”廖志明解釋說。 納入監管規範“假結構”產品 在結構性存款成為“網紅產品”的同時,爭議也隨之而來,暗藏的違規操作引發監管關注。 業內人士說,結構性存款本應掛鉤金融衍生品,收益浮動,且本金可能會有損失。但部分銀行發行的是並未掛鉤衍生品的保本產品,或是內嵌行權條件“失真”的期權,表面雖為結構性存款,實則成為變相“高息攬儲”。過去對此雖有相關法規,但仍存在模糊地帶。 銀保監會最新發佈的理財新規徵求意見稿填補了部分監管空白。徵求意見稿要求,衍生產品交易部分要按照衍生產品業務管理,應當有真實的交易對手和交易行為。同時,商業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應當具備相應的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 這意味著理財新規明確了:一方面,結構性存款要和衍生品真正掛鉤,要有真實交易對手,這將縮緊市場上假結構性存款的口子;另一方面,如果銀行沒有衍生品交易資質,無法做實結構性存款,將不能發行結構性存款。 “長期來看,結構性存款發展應該會趨於平穩。”董希淼說,一方面,結構性存款在國外已經是一類很成熟的產品,外資銀行發行較多。近幾年在中國出現後,發展速度很快,其作為一項新產品,仍有發展空間;另一方面,資管新規出臺後,保本理財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結構性存款對保本理財產品也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大華網路報】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nglo4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